長久以來,海外(日本)工作是許多台灣人的夢想,而近年創新氛圍興起,加入新創公司也是相當好的選擇,若是能同時選擇,加入派駐在海外(日本)的新創公司該有多吸引人!然而是否存在這樣的機會? 實際上的工作型態又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這次訪問到的是MoBagel行動貝果的日本區Key Account Manager Joyce,她本身派駐海外(日本),負責新創公司事業開發的業務。這次的專訪,Joyce將與我們分享她的日本職涯,一窺MoBagel在日本拓展業務的現況。

熱愛動漫畫,人生就是要到日本居住!

我已經在日本生活9年了 – 大學4年、研究所2年,再加上工作3年。
原本我只是一個台灣的普通高中生,有天家人突然跟我說隔天要到學校幫我辦理休學,因為她跟爸爸討論,計劃讓我到美國唸書。父母突如其來的決定,開始我人生新的扉頁。
在美國準備申請大學時,由於從小即熱愛動漫,深知自己非常嚮往在發源地日本生活,正好當時日本早稻田大學新開的大學學程,不需要日文也能進修,我就義無反顧地送出申請,後來如願合格,日本的生活順利展開。我在早稻田就讀國際教養學部,大學期間也到法國交換學生一年,研究所再回到早稻田專攻亞洲太平洋研究。
常有人問我當初為什麼不留在美國?坦白說,美國的人際關係需要拿捏距離,對此我一直很不擅長,所以總覺得和當地文化格格不入。來到日本,雖不能說日本文化較容易融入,但或許是有了美國的經驗,這次到日本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去適應、調整。人在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比較不會覺得受到傷害。因此若再讓我回到美國,因為已經受過日本的洗禮,人際關係的掌握或許不再是問題。又或者人生重來一次,讓我先到日本再去美國,我對美國的感覺或許截然不同。

在石頭上也要待三年的第一份工作「史克威爾・艾尼克斯」

人在異鄉很容易隨波逐流。當日本同學都在找工作,自己也跟著找工作,但心裡也不清楚非得在日本工作的理由。
不過當時心想用日本式的求職方式 (投100間公司履歷) 沒什麼意義,所以只投幾間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公司。當時心想如果都沒有順利錄取,就打包回台灣。我本來就很喜歡動漫畫,所以就往這方面去投履歷,很幸運地進了自己的第一志願 –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 (製作太空戰士、勇者鬥惡龍的公司) 。
進了史克威爾的第一年被派到線上遊戲部門,擔任PM的職位,我的表現卻不如預期,由於遊戲已經上線7年,我以新人之姿進去,一直無法跟上整個團隊的步調,第二年就被派到總務部門。在總務部門的工作其實很有趣。原本在遊戲部門,就是專心地作遊戲,很少知道其他部門在作什麼; 但總務部門和每個部門都有接觸,可以了解公司整體的運作,也能認識很多人、學習到遊戲製作以外的技能,就這樣在總務部門待了兩年。
只是在總務部門難免會擔心,如果在職涯初期一直作總務的工作,可能未來就會朝此方向發展。尤其在亞洲,大部分的人或公司還是對總務的工作比較看低,未來弱勢想要嘗試其他工作,這樣的經驗或許不會是太大的幫助。恰巧當時我在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待了三年。日本有句俗諺「在石頭上也要待三年」,既然三年也已經到了,就毅然決然地辭職,找尋新方向。

從打工仔變身 MoBagel 的日本Key Account Manager

辭職之後,剛好有朋友家可以讓我借住一個月,那時心想找看看有沒有其他工作,如果找不到的話,就回台灣。
至於怎麼找到MoBagel的工作?  這要回溯到大學時代,曾經在東京電玩展幫忙打工當翻譯,認識了現在的老闆。在那時偶然看到他在臉書說他要來東京談生意,所以跟他打聲招呼,也在東京一起見面。當時得知MoBagel正在轉型,到日本來參展,他問我要不要去幫忙,我又幫忙打一次工。
當時另一位創辦人也有來,聊天時他們告訴我MoBagel接下來希望拓展日本市場,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加入,就這樣一頭栽入了新創的世界。我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進入一家新創,直到現在都對自己在MoBagel工作這件事情感到很神奇。

專注於開發日本市場的Channel Partner



雖然擔任日本區Key Account Manager,但我剛開始進MoBagel兼任PM,專門負責簽約客戶的專案。專案結束之後,我又馬上開始參加Orange Fab Asia秋季新創加速計劃,在計劃結束之後,才開始專注事業開發的工作。
在這段期間,我四處拜訪客人介紹MoBagel的解決方案,尋找合作的機會。
例如在Orange Fab Asia的加速計劃期間,除了每兩三個禮拜跟mentor見面,了解產品的缺點或可以改進的地方,Orange Fab Asia也會介紹很多相關的企業給我們,不一定是客人,也可能是能夠連結的合作夥伴。我的工作就是拜訪客戶,向他們介紹MoBagel的解決方案,看是否有潛在合作機會。
而我們在日本的企業投資人,例如CyberAgent,也會介紹我們一些客戶,而我就會去向這些客戶提案。
目前我們主要的合作對象是Softbank。因為之前我們參加了Softbank舉辦的Open Innovation競賽,是全球最後的8隊優勝之一。與其說Softbank是我們的客戶,其實更像是合作夥伴。Softbank的客戶會提出他們的需求,而Softbank會再針對客戶的需要找到提出適合解決方案的公司,如果和資料相關,就會介紹MoBagel,或者是和我們一起合作、開發,包裝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給客戶。
因為MoBagel 提供資料分析的解決方案,且技術含量比較高,客戶多是BtoB (而且是對這個技術已經有某種程度了解的企業),不會是BtoC,所以在做事業開發的時候,主要多專注在找像是Softbank這樣的通路(channel partner),而不是單一的企業客戶。也因此,某種程度我的工作性質比起單純的開發新事業(business development)、其實會更像是這些通路夥伴的客戶管理(key account management)。

新創公司「MoBagel」和老牌企業「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不同

我覺得新創公司跟老牌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沒有SOP,因為這個差異會讓兩種公司變得很不一樣。
以老牌公司,像史克威爾來說,就算是開發一個新的遊戲,你還是會知道你要做的是一個遊戲,只是需要決定要做什麼樣新的內容、或是什麼樣新型態的遊戲,但是整體流程都很明確。
新創公司卻不是這樣。新創公司通常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成立公司。在成立過程中,會有很多搖擺,當客戶反應各種預期之外的問題,公司產品的走向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有些大到需要改變公司走向,有些則是對產品開發的影響。
新創公司隨時都在思考在市場上的定位跟未來發展方向。而這種事大概是每3-4天就會發生一次。在新創公司幾乎每個星期,成員需要一起思考接下來眼前的岔路該選擇哪一條。不像是老牌公司,每次制定5年或10年的長期計劃,等到階段性的計畫完成後,才可能針對結果討論一下公司是否該換經營的方向。
而且MoBagel做的跟AI領域有相關,這個領域的變動很快。我們經常要去了解市場上的變化,了解我們的方向是否正確,也會害怕產品會消失在眾多解決方案的洪流之中。
然而在新創公司工作的好處是,因為變動很快,每個人都處於不斷學習的狀態,而且是整個團隊一起學習,所以你可以勇敢犯錯。夥伴不會因為你打錯了一通電話,或跑的程式有Bug就責怪你,或覺得你的表現不好,因為大家都都知道這是學習的過程。而犯錯這件事每天都在發生,重要的是有沒有從這些錯誤中學習。
以我來說,我在加入MoBagel前沒有任何事業開發的經驗,所以內心常感到不安。而且新創也不像在大公司會派一個前輩教我,但願意讓我作任何的嘗試,只要我認為我做得到,或是認為對公司可能有幫助的事物,公司都不會阻止,反而是盡全力支援。每種方法都是試試看,再針對嘗試的心得與問題檢討與調整。
新創公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限制少,團隊成員很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當然適時的聽聽別人的建議也是非常重要的(笑)

下一站: 歐洲?

整體來說,我覺得很幸運自己能夠進MoBagel,不只是在字面上的認識新創這個單詞,還真真切切的體驗了隨時會心臟病發的新創環境。
你會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雖然這些想法不一定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但是這些思考方式總是令人耳目一新。你會看到一群人,用心解決一些他們想要解決 (但周遭或許覺得不痛不癢)的問題。你每天都是被一群很有夢想的人圍繞。這些異想天開的追求、思考甚至是妄想,是在傳統企業比較沒有辦法看到的,尤其在日本,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只想追求安穩。
這沒有好或是不好,完全是取決在你想要什麼樣的職涯、生活。
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你期待的是比較安穩的工作型態,沒有辦法跟的上那些很有夢想的人的腳步,那或許你也比較適合在大企業工作,在大企業裡還是有機會嘗試內部創新。
以工作環境來說,我會想找機會到歐洲看看。我體驗過日本的職場,想再大膽嘗試不一樣的環境。雖然我一向很討厭被問到有關職涯規劃的問題,因為我是一個沒有計劃的人,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 ,所以我想對未來設限。

來日本新創工作的一體兩面

關於是否應該在日本新創工作,我的看法會是: 如果是帶著體驗日本工作環境的想法,或許日本新創並非一個好選擇,因為在日本新創很容易碰上一群標新立異,和一般日本人不一樣的人,可能無法充分滿足到日本工作的期待
但如果你想要尋求為台灣新創開發日本市場的工作機會,我覺得台灣 (或者任何國家的) 新創來日本,都需要能夠在地化的人才,這或許是來日本職涯發展一個不錯的契機。
如果要給想來日本(或海外)的人建議,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不一定都是很好,也不一定都是不好。一個人到一個新的地方,可能會遇到喜歡的東西,可能也會遇到挫折,好壞沒有絕對標準,將心態調整好,哪裡都是你的舞台。
 
(本專訪與WorkLifeinJapan 日本.職場.生活.趨勢 共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