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for post

如果你的事業需要進行線上行銷,那透過網紅宣傳想必是考慮的管道之一。

到了日本市場也是一樣。只是日本的網紅生態是什麼樣子? 跟台灣一樣嗎?

最近日本媒體對Youtuber網紅作了專題報導,其中對日本網紅「經紀公司」的現況作了許多討論,也讓我們有機會多看看日本網紅的經濟生態。

日本市場規模較大,造就網紅的相關產業發展,而「經紀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甚至有上市的Youtuber網紅經紀公司 — UUUM

這篇文章主要是從UUUM的經營,看日本網紅經濟的生態。除了對想在日本執行線上行銷的企業有幫助,在台灣從事網紅工作或者是發展網紅事業的公司,也可以有個參考的方向。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 UUUM

UUUM成立於2013年,於2017年在東証Mothers上市。短短不到5年的時間,成長非常快速,2020年跟日本藝人經紀公司「吉本興業」做資本合作。2019–2020年營收220億日幣,市值370億日幣。(2020年8月2日)

下面就UUUM的收入來源、與網紅的抽成模式、以及現在的經營課題跟未來的發展方向做說明。

收入來源: 企業廣告收入?

首先,UUUM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呢? 是來自企業廣告主的廣告收入嗎?

下面的表是UUUM 2019–2020年的收入來源。來自企業廣告主的廣告收入只佔營收的26% (58.4億日幣); 最主要的營收來源是網紅頻道的Google Adsense收入,佔了58% (129.4億日幣); 其他的收入來源還有包括 設計、商品販賣,佔了11% (24.7億日幣),自家頻道服務佔了5% (11.9億日幣)。

Image for post
UUUM 2019–2020年財報資料整理

網紅頻道流量所獲得的Google Adsense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佔全部營收約6成。可能會好奇的是那經紀公司跟網紅是怎麼分的呢?

UUUM與網紅的分潤是2:8,也就是說UUUM的抽成是20%。下面的表是UUUM的損益分析。粗利率約是27%。Google Adsense是20%,也代表其他收入的抽成要再更高 (30–40%),這也可以看出如果你是企業,跟UUUM合作時會被抽成的費用。

Image for post
UUUM 2019–2020年財報資料截取

與藝人經紀公司的差別?

看完上面說明的收入來源與網紅之間的分潤模式,可能會有個問題是: 那UUUM (或經紀公司) 主要的工作、或者提供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

基本上就是創造一個讓網紅可以安心制作內容的環境,幫網紅打點各種大小事。這裡面包括了

– 拍攝的協助
– 教育機會的提供
– 與粉絲互動的強化
– 收入來源的提供
– 實現「想做的事」
– 後勤資源的協助
– 內容管理

Image for post
UUUM 2019–2020年財報資料截取

現在很多Youtuber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足以與一般藝人相比;又或一般藝人也有轉而作Youtuber的。

一般藝人也有經紀公司,那UUUM與藝人經紀公司的差別又在哪邊?

其實藝人經紀公司的工作跟UUUM相似,同樣提供藝人從事藝能活動的環境,但差別是藝人經紀公司的收入來源是主要透過電視局或者是大手的廣告企業主(或廣告代理商),某種程度沒有藝人經紀公司與電視局或企業的連結,一般藝人沒有辦法接洽、取得廣告收入的機會。

相較之下,UUUM目前主要的收入是Google Adsense,這些收入既使沒有經紀公司,網紅們還是能夠從有這個收入來源。而廣告企業主的部分,現在網紅的資訊都很公開,從Youtube上都可以直接聯繫,沒有一定要透過經紀公司不可。

也因此現在「大物」Youtuber掀起了一股「獨立」潮,從UUUM (或其他網紅經紀公司)獨立出來,自行營運。

未來UUUM發展方向

因為上面提到的商業模式與「大物」Youtuber的出走潮,UUUM也積極地在作經營的調整。方向上自然是如何增加UUUM帶給網紅的價值,而且這些價值要是個人網紅沒有辦法輕易獲得的; 另一個是開發其他的收入來源,不管是從廣告企業主的廣告收入、海外企業的廣告主、其他平台(Youtuber之外)的廣告、與其他企業的合作等。

– 專屬網紅的支援體系強化
– 網紅網絡的擴張
– 廣告企業主與統整企劃的強化
– 加速對新服務強化的投資
– 建立更強的內容管理體制
– 改善經營業務的生產力

期待UUUM接下來的發展,希望能讓台灣的網紅們參考。但如果是這樣的經營方向,而網紅的廣告費用也隨之提高的情況,似乎對於進入日本市場的台灣企業 (尤其是中小企業或新創) 來說透過網紅經紀公司的合作方式可能在成本上的考量就更困難。

透過微網紅或是獨立於經紀公司的網紅可能是比較實際的選項,這又是怎麼樣的操作模式呢? 等我們下次整理些個案,讓大家參考。

更多的日本市場文章,請看 https://www.japaninsider.co/post/post-list。也歡迎追蹤Japan Insider 的FB